韩信的悲剧人生
2025-05-08 09:32:55
  • 0
  • 0
  • 0



韩信的悲剧人生 {甲辰读史 之六十}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井陉一带,因为在战国末期,汉将韩信、张耳等在此地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夺得赵国、进而燕国投降、齐国被灭,声名大起,所以,现在这里到处留有韩信等人的文化积淀,包括背水一战遗址、韩信祠、韩信庙、韩信泉、韩信公园、韩信雕像等等。不过,细读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以及其他相关篇章,人们竟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韩信的悲剧人生,与他个性张扬关系极大。

01成名--------背水之战

根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领导的背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5年,比项羽的破釜沉舟晚了三年。这一年,刘邦给了韩信、张耳3万人马,让他去攻打赵国。赵王歇派陈馀大将军带领20万大军应战。

3万对20万,在敌强我弱情况下,韩信当天夜里组织了一支2000人的骑兵,命令他们秘密出井陉埋伏在大山中,等赵国大军倾巢出动后,立马占领他们的大本营,插上汉军的旗帜。第二天,他集合大军开始出井陉口,并作军事动员:我们的布局是背水作战,没有退路,只有打赢。赵将陈馀熟读兵书,看到韩信背水布阵,犯了兵家大忌,认为汉军必败无疑,于是下令赵军出击,就在此时,韩信提前埋伏的2000骑兵冲下山头,占领了赵军大本营,并插上了汉军旗帜。对此,赵国士兵不知情,还以为赵国被攻灭了,军心涣散,韩信趁机组织大反攻,一举歼灭了赵国20万大军。

这一漂亮的背水之战,使韩信名声大振。韩信的背水之战,简直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翻版,同样的以少胜多,同样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样的中国军事史上经典案例。韩信大将此次以少胜多的战绩,受到汉王刘邦赏识,自此也开启了他的功名之路之路。

02辉煌------灭齐求王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先后俘虏了魏王豹,攻破了赵国、代国,降服了燕国。接连平定三国后,韩信又东进攻打齐国,但大军刚刚进发,却收到了齐国已经投降的消息。原来,刘邦在命韩信攻打齐国同时,又派说客郦食其出使齐国,郦食其不负所望,劝降了齐王田广。于是,韩信打算退兵,但谋士蒯通却游说韩信,让他继续攻齐。

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继续攻打齐国。灭齐之后,韩信先是请求汉王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后刘邦将他立为正式齐王。自此,韩信的权势达到顶峰。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自认为武艺高强,远胜于汉王刘邦,所以很少使用计谋。这一次。项羽派谋士武涉,劝说韩信;还有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也劝说韩信说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势,均被被韩信拒绝。

按照正常逻辑分析,韩信对于项羽与刘邦的争斗,是参与者、经历者,更是实践者。凭韩信的智慧,他应当对项羽人生的遭遇、对刘邦在处理重大问题上屡屡出现的劣行有着自己的评价与认知,但其最终为什么在不自觉中一步步步了项羽后尘?我感到,韩信的这一

韩信灭了齐国以后深知:此时项羽与刘邦处于对峙状态,自己拥有重兵,助项项胜,帮刘刘赢。韩信为什么选择继续依附汉王刘邦?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韩信对自己的谋士蒯通说,自己弃楚归汉后,汉王刘邦与他同乘一辆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乘人之车要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要怀仁之忧;食人之食要死人之事。因此,他仍然效忠刘邦。看到没有,在人生命运重要转折关头,韩信以如此朴素的知恩图报思维做主导,丝毫看不出所谓“成大事者不与众谋”的政治决断力。

还有,韩信大将在刘邦手下遇到挫折时的忍气吞声。韩信一方面为汉王立下赫赫战功,一方面又受尽屈辱,忍气吞声。先是在韩信张耳背水一战取得全胜后,刘邦、滕公隐姓埋名,自称为汉王使者,趁韩信、张耳熟睡之际,夺兵符,将部队带走。面对如此异常行为,韩信选择了忍气吞声;在灭项以后,刘邦将韩信由齐王转为楚王,而楚国与齐国比较,其实力相对较弱,韩信也是忍气吞声;到刘邦称帝、高六年时,刘邦以有人告发谋反罪名,秘密将韩信拘捕,在没有任何谋反证据前提下,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对于如此羞辱,韩信的态度仍然是忍气吞声。凡此种种,均为其悲剧人生埋下了苦果。

03 杀友----钟室被灭

韩信作为一名军事天才,一是对刘邦本人以及刘邦政权集团的认知及其肤浅。种种迹象表明,其既缺少系统总结,又极少深度思考。他只顾为刘邦打胜仗,建功业,看不到刘邦为了争天下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战胜项羽,其主题词是道义上欺骗,行动上失信。刘邦开列项羽十大罪状,其中六项直接、间接与怀王之约相关。而史料说明,所为怀王之约本身,是一项缺乏具体细节的不平等约定,因为项梁战死以后,怀王掌权,打压项羽,他一方面安排宋义、项羽北上救赵,一方面安排刘邦西进咸阳,在起点就不平等的前提下,怎么能有结果的公平?为了实现夺取天下的初心,刘邦和他的智囊集团能屈能伸,能战能忍,能文能武,公开的、卑劣的,造神、谎言、行贿、离间、失信,欺骗,无所不用其极,所有的手段就是为目的服务,撕毁鸿沟协议,终于实现了从布衣到天子的初心目标。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一国两制,郡国并行,不得已封异性王,由楚汉之争时的共天下早日转变为刘家的家天下才是刘邦的真实目的。这一点,韩信同样看不清楚,还以自己这帮功臣派自居,可见其对时局的认知是何等可笑。这一点,倒是他的朋友钟离昧看得清晰。在韩信任职楚王、得知刘邦巡游楚地时,韩信为了讨好刘邦,竟然将自己的朋友钟离昧逼死。钟离昧是项羽麾下的将军,项羽战败后,钟离昧投靠老乡兼好友韩信。韩信为了讨好刘邦,竟提着钟离昧脑袋作为见面礼送给刘邦。但刘邦并未因此改变对韩信的处置方式,照样将其由王将侯。钟离昧临死时对韩信说,自己死后,下一个就是你。从事实看,还真让钟离昧说准了。

再一点,蒯通在韩信灭齐后,就给韩信讲的明明白白,并以越王勾践杀文种,张耳陈馀从刎颈之交到相互残杀为例等,这个道理,直到韩信被吕后刺杀在钟室时才明白,但为之晚矣。

韩信与刘邦长期交往,既不吸取项羽的教训,又不听从谋士意见,还自以为处事高明,最终落个“功臣末路断头颅”的人生悲剧结果也是必然的。

作者:李季平

邮箱:qsdd-2008@163.com

注:题图为位于河北石家庄市鹿泉区著名旅游景区抱犊寨山顶上的“韩信祠”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