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史记.》写作特色欣赏 {甲辰读史 之五十九}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两千多年来,他所完成的我国第一部传记体专著《史记》,共有一百五十多万字,令人常读常新。对《史记》这部巨著,后人评价甚多,赞誉者众,本文仅就其写作特色谈些感受。
翻遍《史记》,人们发现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神仙妖魔,算命求仙等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尽管论述的内容各个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写人,上至君王,中涉臣子,下及平民,不同阶层都有,但都写得活灵活现,其写作特色鲜明,令人眼前一亮,具体表现:
写君王不惧其“丑”。
因为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官本位、等级观念文化积淀严重,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对君王描写中多突出其政绩,很少揭露其“丑”的一面。但司马迁不同,他的作品中,对君王既歌颂,又揭露,实事求是,那个年代的史学家,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比如写商纣王实施炮烙等酷刑,遭到众人反对,把当时的三公之一西伯囚禁起来,后来,西伯臣子闳夭通过送礼行贿,商纣王才释放了西伯;写周厉王禁言,不懂堵与疏道理,被民众赶跑到彘;写周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被赶下台;写秦武公举鼎而死,秦昭王违法庇护丞相范雎,使其免受法律追究;写秦始皇宽容王翦,灭楚路上要地要房要湖面,侵吞国家财产;写刘邦装神弄鬼,愚弄百姓,以权谋私,将老家村庄原样迁至国都附近重建,以获取老爸赏识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敢于揭自己顶头上司汉武帝的短处,无论是轰动全国的“巫蛊事件”,还是使自己遭遇腐刑、对李陵北击匈奴结果评价,皆使汉武帝的“丑”行处暴露无遗,直至后来70多岁的耄耋老者,汉武帝还宠幸钩弋夫人,生下汉宣帝后,又以近乎荒唐的理由将年轻的钩弋夫人处死等。
这样的情节在《史记》中记载的很多,书中敢于揭露君王皇帝短处、丑行、弱点,暴露其不公行为,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司马迁公正无私、青史留名的著书立说宗旨,说明了他的勇敢、不惧权势,这样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使《史记》这部著作更加具有真实性,吸引力。
写臣子突出其“谋”
司马迁在《史记》这部150多万字的著作中,写了诸多臣子,其突出特点是:写臣子的“谋划”。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晋国后期,国家被赵、魏、韩、智伯四大势力掌控,其中智氏族实力最强,智伯一心想灭掉其他赵、魏、韩三族。结果呢,赵、魏、韩三族中臣子,积极谋划,最终智伯被灭,赵、魏、韩三家分晋;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司马迁在《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载,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而王之寸也,得尺而王之足也”。事实说明,范雎的这一战略性谋划,被秦襄王采纳后取得了成功;秦王时期的李斯,虽然其被逐出秦国,但是李斯还在被逐出的路上,写了名垂千古的“谏逐客书”,以大量客观事实以及通俗明白的道理,使秦王改变主意,收回了成命。
到了楚汉时期,臣子的谋划作用更加突出,刘邦西进成功,子婴投降,其到了秦王宫以后,计划住下来,享受美女珠宝,属下樊哙、张良都劝其不能住,刘邦回到了霸上;到了楚汉战争后期,项羽与刘邦签署“鸿沟协议”两者分天下,鸿沟以西归刘邦,以东归项羽。在这关键时刻,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写道:刘邦以“留候、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这就意味着,刘邦撕毁协议,趁势追击项羽,直至其垓下兵败自杀,刘邦夺得天下。
臣子的计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还有很多,像“鸿门宴”中樊哙、范增的谋划;后来范增多次对项羽提出需要重视刘邦欲王天下的建议等,遗憾的是,项羽与刘邦不同,对范增的谋划不予理睬,范增在离开项羽途中而亡,项羽仅凭一己之勇,显然不是对手,越来越被刘邦属下善谋天下的臣子以及善于采纳臣子谋划的刘邦所战胜。
写英雄重在其“仁”
何为英雄?东汉文学家刘劭在《人物志》中写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人物志 卷中 英雄篇 第100页》)。对于刘劭关于英雄的分析,我认为很有道理。不过,在现实中,更令我感动至深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众多英雄,或个人、或集体等。司马迁笔下的这些英雄,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或主张,宁可抛头颅撒热血,也不屈从于权势,更不喜欢那轻易得到的荣华富贵。让我们看看这类英雄的杰出人物:
先看司马迁在《史记 荆轲刺秦》描写的英雄,首先出场的是田光先生。燕太子丹策划的刺秦行动属于燕国高级机密,此信息不可外泄。燕太子丹第一个找到他的老师鞠武,鞠武不赞成,因为风险太大,但是燕太子丹执意要做。这种情况下,鞠武就向燕太子丹推荐了在燕国享有盛名的田光先生。田光表示赞成,还向燕太子丹推荐了行刺者荆轲,因为侠士荆轲与田光是好友,其对荆轲的了解比较多。临别时,《荆轲刺秦》这样记载:“燕太子丹对田光说,此为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太子丹离开后,田光认为太子丹的话,是对自己品德的怀疑,担心自己外泄此信息,于是便饮剑自刎,以证实自己不与外泄之清白。当燕太子丹与荆轲商定好刺秦大事以后,荆轲面临的一大难题是送给秦王的见面礼,以表示燕国的真诚。见面礼共有两件,都是秦王盼望已久得到的。一是燕国富饶区域都亢地图,这个好办;另一个是被秦王通缉的叛将樊於期的头颅。令荆轲感到意外的是,当其将刺秦计划与秦王见面礼说明后,樊於期毫不犹豫,一剑将自己头颅割下,荆轲便将带血的头颅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匣子里。
再看司马迁在《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的描写的英雄。贯高时任赵国的丞相,赵王张傲兼刘邦女婿,张傲的嫡夫人是刘邦女儿鲁元公主。在汉八年的一天,贯高、赵午等人因看不惯刘邦对赵王张傲的侮辱与谩骂,早有预谋将刘邦处死,并将计划告知了赵王张傲,称:事成归王,失,独身坐耳。遂遭到赵傲拒绝。但是,贯高等人仍不死心,要继续刺杀汉高祖的计划。这天汉高祖率军经过东垣城,消灭了叛将韩王信的残余势力,顺道再一次来到赵国,决定在赵国都城柏人城留宿。贯高等人一看机会来了,就事先安排刺客,密谋在厕所行刺。据《张耳陈余列传》记载;“上过欲宿。心动。问曰:此为何名,答: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汉九年,贯高等人柏人城刺杀汉高祖未遂事件遭人举报,官府将赵王张傲、赵相贯高等人一并拘捕入狱。在狱中,贯高遭受鞭打,遍体鳞伤,自始至终坚持此事主谋是自己,与赵王张傲无关。后来,汉高祖释放了与此相关的所有人,包括贯高。贯高说,自己不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张傲的清白。既然赵王已被赦免,目的已达到,《史记》称:“乃仰绝肮,遂死”。
还有更令人动情的是司马迁在《史记 田儋列传》中记载的英雄。这一英雄名叫田横,在楚汉战争末期,是齐国的丞相。田横因为曾与汉王使者郦生谈好,齐国军队不再抵抗汉王,从而和平归顺。但是,出乎预料的是,韩信在灭赵以后,率军攻打齐国,齐国在毫无准备下大败。田横认为自己受到汉王欺骗,一怒之下将郦生烹之。
到了汉王登基成为汉高祖以后,田横发现高祖对原来属于项羽部下的将领一直拘捕追杀,于是,田横因杀掉汉使者感到惧怕,就带领五百余人从齐国来到东海中的一个小岛,以图生存。但是,汉高祖知道后,迅即派出使者通知田横到都城洛阳,《史记田儋列传》写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矣”。于是,田横便带着两名随从遵旨前往洛阳。到了距离都城三十里,有个地方叫尸乡,田横决定在此住宿,其间,他对使者说,汉高祖不就是想见我吗?此距离洛阳三十里,我的头颅面容不会腐烂,二位将头颅交给汉高祖便是。于是,拔剑自刎。汉高祖见到后,谓之流涕,拜二使者为都蔚。田横尸体安葬后,汉高祖发兵两千,追击在海岛上的田横500名属下。结果,当汉军到了海岛后,发现田横500名属下全都集体自杀。这样的数据,在秦末汉初的齐、赵、魏、韩、秦等北方内陆区域,或许是一个中等以上规模的村落,在人烟稀少的燕国,或许是一个人口比较多的村落。可以想象,田横自杀后,出现一次500名属下集体自杀,仅仅是惨烈吗?能用“惨烈”来定义吗?我看不能。这其中至少有两大因素:一是500名壮士对自己的上司田横人格魅力、不屈不挠的性格表示认可、赞同;二是表现出500壮士侠肝义胆、宁死不为汉高祖服务的风骨。后来,这座海岛被命名为田横岛。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司马迁笔下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史记》中被记录的还有许多,仅上述数例足以说明,“仁义”对人生太重要了,这些英雄们不惧死亡,不稀罕被皇上赏赐的王侯将相,高官厚禄等,这些品质对现代人来说,很有思考价值。
写平民落笔在“心”
司马迁《史记》一书的成就在于,其书中不仅记载了王侯将相,臣子士人,游侠刺客等众多人物,还在书中描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底层平民生活。这些对平民百姓的生活记载,不同于帝王将相,其落笔点在于表现其“心”,即是遇事时的心理活动与相应的实践。
我们看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一家人。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称:“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北报赵王,乃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苏秦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浦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子位高金多也”。这里的“前倨后恭”指的是苏秦的家人在苏秦合纵连横成功前后的不同态度。据《战国策 秦策》记载:在苏秦事业成功之前,苏秦曾破衣烂衫,狼狈的回到家:“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予言”。苏秦家人对待苏秦事业成功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出苏秦家人对待苏秦的直白心理。我看了以后,脑海中瞬间出现一幅当时家庭版社会风情画,把人的势力眼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史记 吴起列传》中,司马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战士母亲的心理。据《史记》记载:“起之为将,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这是一个士兵母亲的心理,其他人难以理解。就是说,吴起任魏国将军时,爱兵如子,士兵得了病,疮口化了脓,吴起都亲自用嘴为士兵吸脓疮,此举令人感动。但是,被吸脓疮的母亲不那么看,她认为,越是吴将军爱兵如子,为士兵吸脓疮,士兵越感动,在战场越会不怕牺牲,报恩将军,奋勇杀敌,自己的丈夫就曾经被吴公吸过脓疮,结果战死于战场,现在吴将军又为其儿子吸脓疮,她担心儿子会想父亲一样勇敢杀敌,同样也会战死。所以,她对吴起将军为士兵吸吮脓疮的做法,与其他人有不同感受。我认为,这位母亲的感受和话语是真实的。
在《史记 陈丞相世家》中,司马迁记载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就是汉将王陵的母亲。王陵是沛县人,与刘邦交好,秦末刘邦起兵反秦时,王陵助其一臂之力;到了楚汉之争时,项羽为了得到王陵,命人把王陵母亲请到楚军中,尊为上宾,谋划让王陵母亲劝说王陵弃汉归楚。王陵知道了这一消息,派使者来到楚营见自己母亲。王陵母亲对使者说,请你们回去告诉儿子王陵,要好好地追随汉王打天下,不要生二心。我以死送使者。说完,当众伏剑而死。王陵母亲,一介平民,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完结了儿子王陵的牵挂,使王陵追随汉王刘邦更加自信和坚强。
当然,司马迁笔下记载的平民百姓深明大义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例如赵括母亲劝赵王不要任用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到长平战场任总指挥。知儿莫其母,赵括与他的父亲赵奢比较,无论在理论、实战、对士兵的态度等方面是不同的,但是,赵王听不进去,仍任用赵括为秦赵长平之战大将军,结果被赵母说中,赵军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还有其他方面的平民百姓,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不同的心理也有许多记载,此文不再叙述。
鲁迅曾评价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文学之离骚”,这一评价十分确切。我感到,司马迁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巨著《史记》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代,均能使读者感到其内容常读常新,一部史学著作能够达到如此效果,还在于司马迁的坚忍态度。其写作《史记》,素材来源一方面是官家的档案资料,各种书籍;另一方面是他周游各地,采集民间信息,因此才有了文章中更加生动、真实、令人信服的细节。
我钦佩司马迁的人生态度。
我赞赏司马迁的伟大史学成就。
我更加欣赏司马迁《史记》巨著文章的写作风格。
作者:李季平
邮箱:qsdd-2008@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