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王翦要地 {甲辰读史 之六十一}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秦国两个,分别是白起和王翦;赵国两个,他们是廉颇和李牧。尽管时光已过去两千多年,但是,当人们一提到这些大将的名字,脑海里仍旧会翻滚着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那狼烟四起、刀光剑影的血腥场面。这四大名将,他们每个人都有特殊经历,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本文说说秦国名将王翦要地的故事。
01
秦国大将军王翦的故事在《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资治通鉴 秦纪二》中均有详细记载。通过这些传记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王翦是秦国频阳人(今陕西省富平县古城村一带),他一生征战,没有打败仗的记录,其高光时期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期间在战争舞台上的出色表现。
王翦大将军凭借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锻造的优秀军事才能,先后统领秦军灭了韩、赵、魏、燕、楚五个国家。秦王嬴政统一天下,攻灭六国,王翦大将军独占其五,实事求是讲,王翦是嬴政兼并天下的大功臣。王翦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也都是子承父业,耳濡目染,在王翦的熏陶下,也都成长为秦国的统兵大将,王贲在灭燕、灭齐中奋勇争先,受到秦王嬴政赏识;王离率领秦军长城兵团与章邯一起,与项羽为首的楚军开战,战死于巨鹿战场。祖孙三代,满门忠烈,皆为英豪,战功赫赫。王翦大将军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以及对秦国的贡献,赢得了秦人们对他的仰慕和赞誉。
02
几千年来,人们一提到王翦大将军,除了赞叹他的军事才能以外,总会谈及他在带领秦军灭楚出征时,向秦王嬴政要地、要房的事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武为战死,文为谏亡,被认为战国时文臣武将的高风亮节,那么,王翦大将军怎么会卷入到后世对他向秦王嬴政要地要房的舆论风波中呢?对这件事,我们看看《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是怎么记载的。
当秦军灭了韩赵魏,赶走了燕王,下一个目标锁定楚国。由于年轻的将军李信在灭燕战斗中表现勇敢,受到秦王特别关注。秦王问李信,灭楚需用多少兵力,李信答:二十万人。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胆子小了。于是,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打败。《史记》接着记载:“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而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查阅《资治通鉴 秦纪二》关于王翦率军灭楚出征时的记载,与《史记》比较,情节基本一致,只是细节上略有差异。如:《史记》中说,王翦向秦王要的是“美田宅园池甚众”,而《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是“美田宅甚众”,没有“园、池”内容,其他都一致。
看了这样的记载,确实感到不符合正常思维逻辑。因为正常的“赏赐”,从字面意义看,多是上对下,主动方在君,被赏赐方是臣。而王翦大将军请赐行为却将两者位置到了倒了过来:刚确定率军出征,就向国君开出请求赏赐的单子,请求赏赐的物品还不一般,既有良田豪宅,也有园林湖面,都属于价值不菲的不动产。更令人扼腕的是,王翦大将军给出的请求秦王赏赐的理由,即:因为自己带走了几乎是秦国全部军队,为了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才故意暴露自己的贪欲,让秦王感到我王翦统领秦军60万之众,就是为了灭楚,没有政治野心,因为自己有大量良田豪宅在秦国,不会做出背叛秦王的行为。
03
王大将军以如此般高尚的说辞向秦王要地要房要湖面要园林的理由成立吗?战国时期在王翦之前备受人们尊崇的贤臣良将,如吴起、商鞅等,信奉“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理念,为了效忠君王,报效国家,连生命都不顾,哪有利用自己的高位职权,谋取私欲、考虑子孙家业的?怎么到了王翦将军这里,为了私欲、为了给子孙留下家业,公开请秦王赏赐良田豪宅,统领大军出征时要、到了路上,又接连派出使者继续向秦王请求赏赐,并且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底气十足!
王翦大将军如此行为,有论者认为是用暴露私欲给君王从而保护自己的一种应对策略。此种论点,我不予认同。为什么不予认同?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分析:
第一,如果王翦大将军以要地要房为证据,来向秦王证明自己只有物质上的欲望,没有政治目的,从而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那么,对秦国其他大将该怎么办?难道说哪些战斗在狼烟四起的前线、不向秦王要地要房的将领就一定有背叛秦国的野心吗?逻辑上不通呀。抛开政治因素,站在秦王一国之君的角度考虑,总不能说,同样是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谁提出请赐良田豪宅就赐给谁,谁不提出请赐就不给,那样不显得太不公平了吗?毕竟,秦王是尊崇法家的,依法治国,以制度规范大臣们行为,才是他的追求。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嬴政读了韩非著作后,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想,秦王这样一位法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君王,在平定六国时秦王身边统兵将领主要有王翦、王贲、蒙骜、蒙武、蒙毅、杨端和、内史螣、桓齮、辛胜、李信、芜瘣等十多位。除王翦外,没有一个在临战、或战争厮杀中向秦王提出请赐良田房产的。如果谁提出请赐,就给;谁不提出,就相当于没有那回事。秦王能那么干吗?
第二,如果王翦大将军向秦王要地要房是为了消除秦王对自己的疑心,那么,王翦首先应该想到秦国对于战场上叛国行为的处理方式,此前已有实例:秦昭襄王时期,将领郑安平投降赵国,不但家人被诛杀,还牵涉到举荐他的时任丞相范雎也被免相;再一个就是桓齮,在攻打赵国时兵败,改名樊於期逃到燕国,秦王不仅杀了他的家人,还以“金千斤、邑万家”(引自《史记 刺客列传》)的筹码通缉他本人,后在荆轲刺秦时,割下头颅当作觐见礼。具有政治思维的大将军王翦,对于秦国严厉处置叛将的做法应当清楚。既然如此,既然自己答应了秦王以六十万大军灭楚,那就是对君王的庄严承诺,是作为秦军将领的历史使命,为什么要担心秦王的怀疑呢?有什么必要通过向秦王要地要房消除秦王的怀疑呢?这样的理由未免显得太牵强了。
第三,如何奖励军功,首先应明确的是,秦王即位后并没有废除自秦孝公强秦时期推行的军功爵制。《史记 六国年表》、《史记 秦始皇本纪》均显示:秦王即位后,在始皇八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此后又有两次晋爵:一次是始皇九年,为参加嫪毐之乱有功者,“皆拜爵一级”;另一次是始皇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作甘泉前殿,筑甬道,治驰道。是岁,赐爵一级”。至于为什么在秦王、秦始皇时期,没有看到因军功受爵的实例,我们在《秦本纪》、《秦始皇本记》以及相关史料中,难以查到原因。关于王翦在秦王面前回答:“我替大王带兵打仗,即使有功劳最后也难以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还倚重我,我及时请求大王赐于我园林池苑,以给后代置份产业”。这一回答,我认为合乎逻辑,是他内心真实表达,与后来王翦在公开场合向其属下讲“是为了消除秦王对自己疑心”的说法比较,后者不过是一种堂而皇之的伪装罢了。
第四,如果王翦要地要房是为了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这一理由成立,那么,从理论层面推论,就意味着王翦的行为是建立在秦王已经怀疑自己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其认定秦王非常信任自己,有什么理由要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呢?从而也就没有必要实施向秦王请赐良田豪宅的行动了。那么,我们顺着王翦大将军的这一思路,可以看看秦王自即位、亲政以来,有哪些怀疑文臣武将的行为呢?众所周知,他亲政以后,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就是统一天下,完成这个使命,亟需的是贤臣良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他的臣下鼓励、信任还来不及,岂有“怀疑”之理?所以,翻遍史料,我们发现,在登上帝位初期以及统一天下阶段,秦王政是比较谦卑的:包括撤销逐客令、允许顿弱见面不下拜、听从尉僚子建议、为了灭楚自己亲自驱车频阳向王翦致歉、请其出山等,就连按律被判处死刑的赵高,秦始皇念其才华,还赦免他,仍重用他,很难找到秦始皇怀疑大臣的实例。因太史公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比较简略,我们不清楚王翦大将军是怎么得出:“夫秦王怚而不信人”这样结论的。
04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公元前221年,天下归一,嬴政由秦王晋升为皇帝---始皇帝。为老秦国浴血沙场几代人的蒙氏家族,迎来了氏族辉煌时刻:蒙恬被委以重任,统领30万重兵守卫大秦朝北部边疆,蒙毅呢?被任命为上卿,日夜不离秦始皇左右,可见皇帝对其信任程度;而同样是曾经几代人为秦国效力的王翦家族,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与蒙氏比较,就大不相同了:王翦、王贲淡出了人们视野,王翦之孙王离的出现,就到了二世时代了。历史老人对曾经在秦王统一六国中那么显赫的蒙、王两大家族如此悬殊的命运安排,不知道是不是与王翦请赐事情相关,哪怕是一点点。
作者:李季平
邮箱:qsdd-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