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令
2025-06-05 15:55:02
  • 0
  • 0
  • 0




将军令 {甲辰读史 之六十二}(历史小说)

题记:诗曰: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首诗大家比较熟悉,意思也都清楚明白。但是,兵家吴起大将军却不同,在我看来,他的每一次将军令虽然大都成功,少有败绩,可每次都像一道自己套上的绳索,在脖子上越勒越紧,直至生命终止。因此,司马迁在《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中评价道:“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职。悲夫”!

01 离家

公元前400年左右。

卫国与鲁国交界的一个普通村庄村口,有一条唯一通往郡驻地和天下其他国家的宽宽土道,土道两侧绿树成荫;土道中间,有两道深深的车辙,向人们展示着这个小村落与外界联络沟通的频次以及富裕程度。

土道车辙两旁,是人行道,上午九点多,阳光明媚,树影婆娑,鸟儿鸣唱,路上推车的、挑担的、挎着竹篮步行的、还有大姑娘小媳妇抱着孩子唧唧渣渣嬉笑的,来来往往,绘就成一幅天然素描,将当时卫国农村社会现状描绘的真实无比。

此时,在熙熙攘攘车流人流交织中,小村落在路上来往的人群突然停住了脚步,原因是他们发现,在从外地回村的路上,有一个年轻小伙子,长的眉清目秀,双眉紧锁,头戴毡帽,破衣烂衫,肩挑担子,担子两端两个发黑的木斗子里,有的装满陈旧铺盖卷,有的装满颜色发黄的书籍,其步履慢跚,没有一点精气神。

他见到路上的乡亲们,自己还没有开口说话,乡邻们纷纷与其招呼。

甲:“起儿回来了。起儿回来了”?

乙:“在外求官,结果何如”?

丙:“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吧”?

面对乡邻们的问话,年少的吴起一一回应。不知不觉中,其随着担子“咯吱”、“咯吱”的响声,很快回到自己家里。

“娘,我回来了”吴起大声叫道。

吴起娘在灶房间收拾中午饭碗筷,听到喊声赶忙来到院子中间,一边拍打着吴起身上的尘土,一边满笑脸相迎:“起儿,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还没吃饭吧?娘给你做饭去”。

吴起说:“娘,孩儿不饥,已经在城里吃过了。孩儿这么长日子在外地漂泊,你身体可安好”?

吴起娘:“好。好。没病没灾,还有喜事,你走时说的那个齐国媳妇已经定亲了,虽没有过门,可她不断来家照看我。你回来可办亲事”。

就在吴起娘儿俩说家事时候,几十个男男女女的乡邻们也都来吴起家看热闹,要看看这个村中富户人家到外地求官不成的笑话。他们不约而同先后来到吴起家中大院内,对着吴起东拉西扯,尽是些蔑视般言语和目光。

这个说;“吴起这回回来后,灰头土脸,大概再也不去外地闯荡了”。

那个说:“吴起这回脸面栽大了,往后还怎么在当地场面混呀”。

还有说:“这次吴起真成为村里名人了,在外地那么长时间闯荡,结果空手而归,这在咱村是第一个呀”。

听到这些话,吴起娘越发生厌,直劝乡邻们快回家吧。起儿刚从外地回来,需要歇息。乡邻们不听,继续在吴起院内说三道四,起哄不断。此时的吴起早已失去理智,面对乡邻们的语言蔑视与侮辱,他直接从灶房间拿出两把菜刀,高高举起,左右开弓,手起刀落,朝着院内的乡邻们径直砍去,有的被砍掉脑袋,有的被当场砍死,大院内顿时血流成河,吓得看热闹人群一股脑逃出了吴起大院。后经清点,这次被吴起砍死的乡邻共计有30多人。这其中看热闹的人群中,有村里乡贤,其大声呼喊:“快,死这么多人,快报官”。

吴起看到发生在自己院内的惨状,说:“娘,你看咱家发生这么大事情,孩儿不能在家里、村里呆着了,孩儿要继续闯社会、混社会,不做相卿,绝不回卫,绝不回家”。说完,双膝跪在娘面前。吴起在家连饭也没吃,说好的齐国媳妇也没见,就连夜离开家,顺着回来时走过的土道向魏国方向奔去。

02 求将

经过长时间的奔波,吴起这天晚上,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在都城的旅店中放下铺盖卷,洗了把沾满灰尘的脸就睡着了。

他太劳累了。

第二天一早,吴起离开旅店,在大梁的街道繁华区转悠,他看到街道高处商铺林立,商铺下面到处都是摆摊的,挑担的,推车的,南腔北调叫卖声不绝于耳。在漫无边际的行进中,吴起突然看到街边的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门口上方高悬“申子学堂”的牌匾,他很自然地走进去,向学堂主管说明愿望,表示自己想拜申子为师,学习儒学,服务国君。主管向申子通报后,看到吴起一表人才,诚意满满,又是青春年少,就将吴起收为门徒。自此开始,吴起便在魏国“申子学堂”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向申子大师深造儒学。但是好景不长,吴起的卫国家乡传来讯息,说吴起的母亲去世,要求吴起回家奔丧。

申子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吴起说:“你娘去世,属人生大事,你去奔丧,天经地义,愿你尽快收拾行装,回家办理老人后事”。

听了申子老师的规劝,吴起说:“多谢恩师。孩儿如果在家乡,不用恩师教诲,也要置办娘的丧事。可是,徒儿我在大梁,距离家乡那么远,回家是要耽误学业的;另外,徒儿离开家的时候,曾经双膝跪在娘的面前,发誓不做卿相,绝不回卫。因为这样两个理由,徒儿决定兑现诺言,不回家乡,继续跟随恩师刻苦学习儒家大道”。

申子听了以后,回答:“后生志高”。

吴起双手抱拳:“感谢恩师理解徒儿心愿”。

第二天上午上课结束后,正当吴起自认为得到申子恩师理解,为不予回家乡处理娘的丧事感到幸运时,申子的总管来到吴起身边,对吴起说:“申子认为你的行为违背儒学德性,连自己亲娘的丧事都不去处置,安排本人通知你,自今天开始离开学堂,另谋出路吧”。

吴起听了总管的话,对总管说:“徒儿再去找恩师说明原因,还能留下吗”?

总管说:“不会的,我知道申子的脾气,高师认定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年轻人愿意继续求学,从学堂往北不远,向右转弯有个兵家讲堂,那个地方也不错,你可以到那里看看”。

吴起说:“谢总管帮助”。

无奈之下,吴起按照总管指引的道路,身背行囊,手中还拎着一摞儒家的课本,狼狈不堪的来到“兵家讲堂”,在此,由于有学习儒家大道的基础,所以,他对兵家学说更加感兴趣。在这里,吴起学到了更多的兵家计谋,得到教官的喜欢。有次教官问吴起:“年轻人,你既有儒学本领,又有兵家之谋,学成后打算去哪高就”?

吴起胸有成竹的说:“常言道,学得文武艺,贷于帝王家。徒儿当然愿意侍奉君王了”。

教官说:“诺。愿年轻人的鸿鹄之志能够实现”。

一年多以后,教官的话无意说中。鲁元公十七年,因为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通过大臣们公议,有意让远在魏国大梁的吴起为将军,率军与齐军作战。鲁元公侍者将此讯息转达给吴起后,吴起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大展拳脚,施展自己本领。于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在鲁国见到了鲁元公。

鲁元公问吴起:“臣子们皆说你文武双全,本公欲让你做鲁国大将军,率军与齐军战,凭你的本领,有何取胜的优势”?

吴起说“谢君王信任。这次鲁国能够战胜齐国,下人的理由是:第一,齐侵鲁,鲁国属于正义之战,在道义上占上风;第二,鲁军保家卫国的志气高昂,这是取胜的基础;第三,在敌强我弱情况下,鲁军不宜硬拼,宜取灵活举措,该拼则拼,该退则退,以计谋取胜”。

吴起与鲁元公见面以后,过了几天,吴起一直没有接到君王的大将军任命状。这天中午时分,吴起在曲阜城一个名气比较大的酒馆喝酒,恰逢鲁元公的那位使者也在这里。两人见面后,很是高兴。使者就同吴起共坐一桌,大快朵颐,举杯把盏。

使者说:“知道你的大将军令为何一直下不来吗”?

吴起答:“不知道”

使者又说:“听大臣们议论,你夫人是齐国人,有了这一亲情,你的将军令被搁置了,如果齐军近日入侵,你就必须想办法,要消除众臣子以及君王的疑虑”。

酒席散了以后,吴起回到卫国老家。见到了久未谋面的齐国妻子。一番寒暄之后,吴起说:“天气凉了,去集上给夫君买个丝带。你看就这个样子和尺码。这个时间长了,不管用了,买个新的吧”。吴起把自己的旧丝带给了妻子。

当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将新买的丝带交给吴起时,吴起一看与旧的比较,图案不一致,尺寸也长了不少,于是说:“你看,怎么连个丝带的事也办不好”。随之,从腰间抽出短刀,在妻子面前晃动。

妻子说:“夫君,你要干嘛?真的狠心因为一条丝带要为妻的命吗”?

吴起说:“大丈夫事业为重”。

妻子说:“你难道不知道吗?这些年你一直在外求官,为妻我一直照顾多病的婆婆,就凭这一贤惠,你忍心杀妻吗?你是识文断字之士,万事孝为先。孝敬母亲本来是你的事,可这些年为妻我为你付出了多少辛劳,你知道吗?你要杀为妻,会遭报应的”。

吴起回答:“这一方面,吴起感谢妻子。不过,作为大丈夫,功名之事你不懂,因为你是吴起的妻子,你这次死定了,要恨就恨鲁元公吧”。

说完,吴起手起刀落,将齐国妻子一刀毙命,妻子的鲜血染红了房间,墙上、地上沾满血迹。

好事不出门,奇事传千里。

吴起杀妻的事情,很快传到鲁国,恰巧齐国大军也正向鲁边境逼近。鲁元公派出使者两名:“即可赴齐,查明真伪”。

两名使者日夜兼程,快马奔驰。在齐地吴起家乡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对鲁元公说:“吴起杀其妻事情真实”。

鲁元公以及众臣子解除了这一怀疑后,吴起的大将军任命状很快下来了,他接到大将军任命状以后,向鲁国军队训话:“齐军以砍刀闻名,近战是齐军优势。我鲁军要避开齐军这一优势,以长矛对之,这样,我鲁军的远距离进攻就有了优势。本将军相信鲁军定会以一顶十,战胜齐军”。

听了将军号令,鲁军斗志高昂,与齐军在鲁国边境展开大战,拒敌于鲁地之外,结果以鲁军取胜而告终。齐鲁一战,吴起的大将军目的达到了,其兵家名声也传遍天下其他国家。

03 归魏

出头的椽子先烂。

吴起在鲁国大将军位置上打了胜仗,引起鲁人的嫉妒,有臣子对鲁元公说:“吴起大将军熟读兵法,带兵打仗确是一把好手。不过这个人心太狠:为当大将军,杀了几十个乡邻,还杀了妻子;就连他娘去世身亡,他知道后仍不回家奔丧。吴起所在的卫国原本想与鲁国交好,可是卫国人吴起任鲁国大将军,卫国会怎么看呢,能不起疑心吗”?

这样的话传到鲁元公耳边,鲁元公细想此话说的有道理,便随即召集众臣子表明态度:“吴起不适合在鲁国做大将军”,随之将吴起辞掉。

贤达之士,从无国界。

吴起在鲁国打了胜仗后,便不断听到这类话语。他想:“若鲁元公真的相信那些乱语,说明此公不是贤明的君王,自己就要做最坏的准备离开鲁国,到别的大国侍奉君王,发挥自己军事才能”。

这事情真让吴起猜中了。当被鲁元公辞掉以后,吴起便收拾行囊,离开鲁国,来到他曾经那么熟悉的魏国。因为当时的魏国,在天下势力较大,魏文侯又是闻名天下的贤君。

当魏文侯知道鲁国大将军吴起到了魏国后,他就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打算启用吴起做魏国大将军,以抗击秦军的侵扰。

这天中午,魏文侯将自己的臣子李克召到大堂,问李克:“知道鲁国大将军吴起到了魏国这件事吗”?

李克:“君王,下人知道”。

魏文侯又问:“根据你知道的讯息,你看吴起这个人怎样”?

李克:“回君王,吴起这个人贪婪好色。但是,如果论带兵打仗,就连司马穰苴也不如他”。

魏文侯说:“善”。

就这样,魏文侯慧眼识珠,没过几天,吴起就被魏文侯任命为魏国大将军,指挥魏国千军万马,运筹帷幄,保卫魏国平安,防止秦国侵扰。

吴起被任命为大将军后,有一次魏文侯召见吴起,并吩咐道:“吴大将军,你名声显赫,天下皆知,魏国之战伐重要事情,全由将军主事,君王只听闻胜利结果”。

吴起回应:“下人感恩君王信任。下人长处是带兵打仗,一定尽公不顾私,保卫国家,打击外敌侵扰,让君王、魏人直接看到吴起的作用”。

吴起做了魏国大将军以后,面对魏军将领发布将军令:“诸位将领必须爱兵如子,与士兵穿一样衣服,吃一样的饭,行军不能乘车,不能骑马,睡觉不能铺垫褥,打仗要冲在前面,为士兵做榜样”。

就在吴起宣布官兵平等将军令没几天,魏国与秦军战斗开始了。战斗中,有的士兵负伤,伤口又脓疮,吴起便俯下身子,用自己的嘴将士兵身上疮口的脓血吸吮干净,以使士兵早日康复。

吴起大将军爱兵如子、为士兵吸吮脓疮事情传到士兵家乡后,乡邻们大都称颂吴起,可是,被吴起吸吮脓疮士兵母亲哭得像个泪人。这位士兵母亲说:“我儿子是个老实孩子,懂得知恩图报,吴起将军如此关心我儿子,我儿子伤好以后,定会感动不已,并在战场为君吴大将军卖命,这样一来,他死在战场的可能性极大,我作为母亲,痛哭的原因就在这里”。结果,她的儿子在抗秦战斗中奋勇杀敌、直至战死。

公元前409年,魏文候凭借魏国强大实力,命令吴起帅魏军攻克秦国河西一带的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四地。吴起接到命令,与秦军激战并取得胜利后在此筑城。在与秦军激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为大将军,比普通士兵高人一等,坚持自定的与士兵平等规则,夜晚睡觉就睡在坑洼不平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露水侵身。吴起取得攻秦胜利后,魏国在此设立河西郡,吴起被任命为首任河西郡守。

在担任河西郡守期间,吴起向当时的子夏学习儒家大道。有一次他专门到魏文侯大堂,说:“君王,你看魏国这几年由于大王的谋划,江山社稷平安顺天,庶民农耕桑织,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我大魏抗拒秦敌,还收回了河西大片国土,这都是因为大王英明。不过,下人对于魏国的兵制思谋甚多,深感目前这种不利于长期战斗的兵制需要改进,要实行武卒制,对兵员精挑细选,凡入选武卒制的兵卒,连续数年一直当兵,增添长期斗争意志,所有生活需求由国府付出,从根源上解除兵卒的经济负担,一心一意保家卫国,抗击外敌”。

魏文侯听了后赞誉道:“没想到吴大将军还真是有胆有识有谋。大将军这些年看到的、也是本王最担心的秦国、韩国等外敌,一直侵扰我大魏,大将军有了这样的谋划,大大有利于我大魏国抗击外来之敌,增强兵卒战斗信心,高策必办,照大将军谋划行事”。

吴起双手揖别:“谢君王信任。下人一定不辜负君王愿望,誓死率军安定民心,抗击外敌,使其不敢踏入我大魏一寸土地”。

04 赴楚

公元前396年,魏文候驾崩。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初年,吴起仍是魏国大将军兼任西河太守郡守,其功高而不具相位,使吴起产生了新的想法,并不断在魏武侯以及大臣中暴露自己的政治主张。

魏武侯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89年,秦国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阴晋,魏武侯派大将军吴起率领魏军中没有在战场立过战功的五万兵卒,另加骑兵兵卒三千,在敌众我寡条件下,双方在阴晋展开激战,由于魏国的武卒制执行,大大激发了魏国兵卒士气,在与秦攻伐的阴晋战场上,魏国兵卒勇猛作战,使秦军吓破了胆,最终结果大魏国以少胜多,将秦军打败,给了魏武侯一个战无不胜的见面礼。吴起在任职大魏国大将军兼河西郡守期间,战事持续不断,但是他凭借所学的深厚兵家功底,屡战屡胜,共与侵犯大魏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回,吴起大将军所代表的大魏国全胜六十四回,并为大魏国拓地千里。至此,吴起在大魏国的功勋之卓越,令魏国人人皆知。吴起由此更加居功自傲,遇事则直言不讳。

有一天,魏武侯趁着魏国多次抗击外敌并大获全胜的兴致,与部分大臣、谋士、宫女等一同乘船游览大河,吴起也参与其中。船到河心,深水潜流,大河两侧壁韧千尺,险要牢固,于是,魏武侯高兴地与全游船说到:“大河险要牢固,这景致太美了,这可是大自然赐予我大魏国的国宝之险啊”。说完之后,船上几乎所有臣子、谋士、宫女都奉迎说:“大王明智。大王触景生情,意志深邃,谋略之大,皆是我大魏国万民之幸矣”!魏武侯听了这些阿谀之语,心里美滋滋的。

魏武侯在船头观望船上侍者,唯有吴起不见言语。于是魏武侯便点名吴起:“大将军有什么看法?何无语”。

吴起本来不赞成魏武侯对于大河险要自然环境与魏国平安的正比关系,便把自己的认知对魏武侯讲明:“一个国家的强盛在与大王仁德而不在于大自然给予天险,如果大王不修德政,即便是与您同船之志士也会变成您的敌人”。

魏武侯听了大将军吴起的逆耳忠言,本意对吴起没有奉迎行动并不满意,但是,众臣子、谋士等均赞颂吴起说的是大道理。于是,魏武侯假装认可吴起观点,稍后回应说:“大将军说得好,看得深,往后前途必不断高升,步步顺遂”。

吴起遂从船舱处站起来,深深向魏武侯鞠了一躬:“感谢大王认可下人认知,下人定不遗余力,帅大魏武卒抵抗外敌,保大魏江山代代平安”。

表面上看,此次魏武侯与吴起大将军游船自然环境险要之争平安和谐,其实,没有大度之腹的魏武侯却对吴起大将军的忠诚度产生了疑虑。接着发生的另一件事,更让魏武侯对吴起忠诚度疑虑进一步加深。

魏武侯即位后,认命新的国相是在魏国并没有什么功劳的田文。吴起对此非常不服气,你既然没有我吴起大将军的功劳大,凭什么你能当国相而不是我吴起。恰巧有一天,众臣子朝会结束后,在一棵粗大的松树下,吴起拉住田文直接发问:“你任国相凭什么?统帅三军,你与我比,谁强”?

田文回答:“我不如大将军”。

吴起又问:“为君王打理朝中文武百官,咱们两个谁强”?

田文接着回答:“我不如大将军”。

吴起继续追问:“大魏国据守西河,率武卒抗击秦军,咱们两人谁强”?

田文如实回答:“这方面,我更不如大将军”。

吴起感到自己功劳多多,战胜田文信心满满,便接着又问道:“既然各方面你都不如我,为何你能任国相,官职在我之上”?

田文解释道:“国君还年轻,国家需安定,大臣不顺服,百姓欠信任,国家处在这种时期,是把国相政事交给你合适还是交给我合适呢?你想想看”。

过了一会,吴起感到服气,说:“交给你合适”。

田文平静的说:“这就是我比你功劳小,却官职比你高的原因。任何国王在关键时刻,对人的选择,都是从方方面面考量,不只是论功行赏”。

听了田文的话语,吴起扪心自问:这么多年在魏国侍奉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王,功劳多多,老百姓口碑赞誉不断,可是在君王魏武侯眼中,自己依然是带兵打仗的料,根本无晋职之虑。对此,吴起第一次感到自己身为大将军,但却十分渺小,他甚至进一步深思:“事到如今,到底值不值得像原来那样替并不欣赏自己的魏武侯卖命”?

精明的国相田文,在与吴起大将军问话过后仅仅一个多时辰,就像魏武侯说明了实情。魏武侯对田文说:“吴大将军可有离魏之心”?田文答曰:“君王明智。从本相与大将军此次问话意图看,大将军离魏之心不可排除,君王应早做准备”。

同样,吴起在经过与田文对话以后,再加之前几日发生在游船上的逆耳之言,越发感到魏武侯对自己不予信任,离开魏国的念头不断萌发。

接下来,大魏国又连续发生两件国事,更加坚定了吴起离开魏国的决心。一是公元前387年,国相田文死,魏武侯对于接替田文的人选大事,没有朝议,便直接任命公叔任国相。这件事令吴起感到,在魏武侯手下做大将军,即使再卖命,武侯也不会给晋职机会了;二是公叔作了新的相国后,与其他臣子一样,嫉妒一个外国人吴起的功劳,总想在武侯面前进些谗言,将吴起逼走。并且善于钻营的公叔深知,武侯对吴起只是利用其军事才能,并无重用之谋划。

公叔的属下知道了公叔想法以后,有次在从官衙朝议回来的路上,对公叔说了自己的计谋,并说:“国相可以以此试探吴起是否真有报效魏国之心”。公叔说:“善”。公叔与属下实施计谋机会终于来了。这一次吴起与公叔、臣子、公主等一起到魏武侯苑囿观赏花灯,在前往路上,公叔对吴起说:“大将军总是忙于公务,家庭之事一直未圆满。目下有好事了,武侯欲将这位公主嫁给将军,望将军欢喜”。说完,他向走在人群后面的公主看了一眼。吴起也顺便看到了公主模样。正在公叔与吴起观望公主之时,公主大发脾气,高声刁语指责一个小臣扯了她的服饰,触摸了她的项链,一会儿命丫鬟禀报武侯,一会儿她本人又脚踹小臣。

公叔说:“大将军对这位公主意下何如”?

吴起说:“下人不敢高攀”。拒绝了公叔提及的这桩婚事。

令吴起没想到的是,这其中每一环节,都是公叔导演的剧本,也正是公叔想要的结果。

公叔将这一结果禀报给魏武侯。

魏武侯沉思片刻,对公叔说:“大将军无意报效魏国,该令其异处高就矣”。

吴起随后知道被公叔戏弄的把戏后,镇定自若,像这次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终于有一天,吴起正在整训魏武卒长长的队伍,有属下禀报:“楚国国王使者求见,欲请教治军治国之道”。

吴起认为此时机不可错过,于是,他便来到魏武侯大堂,公公正正向君王递交了辞职签,不等君王御批,便随同楚王使者一同离开自己熟悉而失望的魏国,随使者一起奔赴楚国。

05 变法

公元前386年,吴起大将军来到楚国。在使者引领下,吴起见到了楚悼王。俩人有一番很有意思的对话。

楚悼王:“久闻大名。吴大将军辛苦,自魏赴楚,一路风尘,天下男儿,若无大志,将难成行矣”。

吴起双手抱拳:“谢大王。下人只是带兵打仗,对内安民乐业,对外御敌侵扰。下人能到楚国服侍大王,是下人之幸,定将尽公不顾私,不负大王对下人信任”。

楚悼王:“据闻大将军在魏时,曾被相国公叔算计,此时不必牵挂在心,楚地美女闻名天下,大将军若有意,即令属下办之。大男儿一生不就是两件事嘛,即:上马跨刀御敌国境之外;下马回堂好女周到服侍。大凡将军在魏国难以解决的个人生活诸事,在楚地由大王主事,皆可随意”。

吴起:“谢大王虑事周全。先说公叔,系小人也。如此低级手法令人不齿。再说下人吴起自幼喜兵书,先后在鲁国、魏国做两国三代君王的大将军,虽然屡打胜仗,可均未感温暖。此次初见楚王,对吴起下人关心备至,令下人感动。下人吴起,志在报效楚国,对男女之事无兴趣”。

楚悼王:“将军之楚。本王喜。大将军才能贤德名闻天下,本王即信无疑。咱们说本国大事。本王谋划任命大将军为令尹,弃军以政,助本王使楚国强势崛起。本王想看到大将军从政一面的高明智慧。从而向天下证明,吴起大将军不光是治军有方,从政亦是天医下凡,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吴起:“下人没想到大王对吴起寄予如此重任。大王可否容下人以令尹职到四处走访数日,然后向大王禀报治国良方”?

楚悼王:“诺”。

吴起上任后,与属下一起到楚国多地走访,问民间疾苦,知贵族享乐,明地域特征,提治国之策。

准备工作完备后,吴起以令尹职级,又一次见楚悼王,吴起说:“楚国目前疲状,出乎下人预料之外,需割肉动刀才能尽速见效”

楚悼王:“大将军就是出手不凡。说,具体办法”。

吴起说:“两个字,变法。不高举变法大旗,无镇压歪风邪气之利器”

楚悼王:“善,具体变法举措想好否”?

吴起将事先准备好的、刻有变法举措的一摞竹签躬身递交给楚悼王。

吴起说:“具体举措有:先是均爵平禄。何之?因楚国历代爵禄是世袭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享富贵,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这不公正呀?这会伤害将士们积极性。均君爵平禄,损有余补不足,历甲兵争天下属当务之急。

再者,是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之不能循私,因私废公。三是拓荒。过去,楚国的先贤国富兵强,曾经用武力灭掉不少小国,得到广大领土,但都未开发,此状既是楚之浪费,又是楚之优势,下人看来,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大王应恩准以所不足补所有余,既可增加粮食,亦可增加民入。最后一点,是废除世袭。原来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职,损不急之官职,以奉选练之士。这些举措,请君王斟酌。下人静候王命”。

楚悼王看着眼前这沉甸甸的变法竹签,说:“ 本王能得到吴大将军服侍,真是楚之大幸,天意呀”。然后手一挥:“先下去吧。本王看后予以回应”。

06 图强

没过几日,侍者对吴起说:“大王让你到朝堂去,谋变法事”。到了朝堂,见到君王忙躬身施礼,说:“对变法图强,下人聆听大王教诲”。

楚悼王:“令尹平身”。随之对身边侍者吩咐:“自今日始,给予吴令尹府衙增卫士80名,丫鬟12个,随从保镖4位。此皆有令尹随意安置”。接着,楚悼王向侍者递个眼色,侍者将事先放在条几上的漆盒双手送给吴起:“请笑纳”。吴起打开漆盒一看,是一把锋利闪亮的短剑,于是无意识的向楚悼王瞟了一眼。当两人目光相聚时,楚悼王平和的说:“收下吧,防身必用之”。

吴起随即双膝跪在楚悼王面前,说:“谢君王信任。吴起愿听君王处置,为大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楚悼王命其平身,说:“令尹的变法举措,减臣子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气势恢弘,足以震慑不劳而获之徒,令平民幸之,正合本王心意。大楚国富民强,革除弊端,激发民智,就靠令尹这变法之举矣”。

吴起接着说:“君王不宜过早幸之。大楚历代先民们奋战的结果为:食器曰鼎尊籄卤盘壶爵;土木曰宫室宅家牢舟车;纺织曰丝帛衣裘巾幕旒;目下已经大不相同了,从官到民要求变化了,所以,下人的变法能够得到君王支持,令尹一定尽全力推行之,遇到阻力,恳请君王助之”。

楚悼王回答:“诺。图楚国之富国强兵,强势立威,除令尹之变法良策外,无他途。令尹尽可大施拳脚”。随之,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楚悼王向众臣子宣告了变法内容,并说明此次变法关乎大楚国运,具体由令尹吴起领办,众臣子需竭力配合之。

有了楚悼王支持变法的这一靠山,吴起的雄心大志瞬间被点燃,他对属下说:“本变法举措宜全部推行,尽快见效”。于是,他像原来几十年带兵打仗一样,连续数日派专人在众府衙搜集违反变法大事的人与事;观察熊、屈、景、昭四大贵族对变法的话语态度和总的动向;吴起本人则带领属下奔赴草民垦荒现场,还命人在现场与草民一样搭建一个地窨子,半明半暗,作为其安身之处,听取草民对变法反应。当听到大部分草民对变法持赞成说法后,吴起心里有底了,他想:这次总算抓住了大楚图强命门,即使遇到再大阻力,也要坚持到底,因为有楚悼王支持。

吴起以及属下在草民垦地住了一段时间后,这天他满身风尘回到令尹府衙,直接到了公堂堂室,将在草民开荒现场所见事实在竹简上刻纪,以便第二天向楚悼王禀报。当吴起披星戴月回到其府衙后侧的卧室后,侍者为其点亮蜡烛,借着蜡烛的火苗,吴起朦朦胧胧看到自己的床上躺着一位几近全裸的女子。只见这位女子体态苗条,皮肤白嫩,瓜子脸,杏仁眼,红唇谈谈若人欢,其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梁直挺,耳垂宽厚,妥妥一副贵人相。美人见到吴起,起身甩掉披在身上薄如蝉翼的彩色巾片,扑向吴起,并娇滴滴的说:“大人快看,今晚月明星稀,妾身能伺候大人,实乃天意矣,妾身自楚都青楼三年多,从不卖身,即使公子哥大富豪想亲近小妾,也要经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道道门槛,花费银两千金算是小钱。此时花好月圆,令尹大人与小妾能有桃花之命,真令小妾幸运之极,亦是令尹大人千年造化呀,千万别错过,错过了,令尹大人悔矣”。

军功出身的吴起,一把推开美人,严厉问道:“少些啰嗦。本令尹重任在肩,我大楚当务之急是推行变法,强国富民,对男女之事无兴趣。你这贱人快快离开”。

令吴起感到意外的是,那小妾并未离开,只是穿好服饰,在榻边站立踌躇。见此状,吴起进一步问道:“没听见吗,本令尹已经说得很清楚。如果你再不走,你目下向本令尹说清楚:是谁让你私闯令尹府衙?是谁让你私自进入令尹卧榻?你个青楼女子如此行为、侮辱官人的谋划人是谁?目的何为?不说清这些,你休想离开府衙”。

听了吴起这些问话,美人仍是一句话也不说,并捶胸顿足,涕声不止,一副慌乱相。吴起想到目前大楚正在实行变法大举,此行为背后定有不明之谋。于是,吴起对外大喝一声:“来人,把此贱女暂且绑之。明日彻查”。片刻之间,侍者将美人带出吴起令尹卧榻之处,将其关押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中。

来日天还未大亮,大楚朝堂会启。吴起事先与楚悼王商议后,公开了其在草民垦荒场地遇到的民意对变法的赞扬之声以及昨晚遭遇美人计的真实经过,说了以后,朝堂内一片哗然,众臣子在私下窃语不断。

此时,楚悼王发话,他语态平和,道:“本王翻遍经书,悟出一个道理,即:天地之间的大丈夫,要成就任何一件大事,实乃不易。吴起令尹在垦荒中了解到民意说明,大楚变法之路走对了,必须走,要一直走,不达目的不罢休。众臣子听命:凡涉变法大举之事,吴起令尹之令,就是本王之令,违者,杀无赦。对美人之事,有必要彻查,本王要看看是谁在背后谋划,陷害吴起令尹?对此种以低级下流方式阻挡变法大举的恶人,需严办之”。

07 殉国

吴起在此次朝会之后,更加坚定了在大楚国推行变法的信心,也更加认识到楚悼王对推行变法的支持心态矢志无疑。原本打算在府衙等待侍者整理完一些相对完整、各方对变法反应的竹书以后再到大楚边远地域查看变法推进状况。但因这次楚悼王当着众臣子大力支持变法的诏令,使吴起内心极为感动。于是,他几十年来信奉的“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的信条再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改变了自己的计划:留下两名侍者在府衙刻录竹书,另两名随他到边地垦荒草民中监察现状,看垦荒草民比年初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原因是何?

当他与侍者再一次出现在垦荒现场时发现,草民垦荒数量比年初大大增加,吴起很是高兴,他像在军队带兵一样,与民同乐。这天中午,他命令侍者在荒地上支起釜灶,自己出钱让侍者到附近集市采买牛羊肉,煮好以后召集几十位垦荒草民,说说笑笑,大块朵颐,在一片欢笑声中,令尹与草民其乐融融。吃完以后,令尹吴起同草民围在一起席地而坐,问大家:“国家变法推行这么长时间,效果显著,上至君王、下到草民都很满意,本令尹想听听大家对变法有什么看法”。

其中有个草民站起来:“我来说,令尹大人在变法后几次来到垦荒草民场地,目睹了这些草民风餐露宿、为响应变法而付出的辛劳。可是垦荒的荒地没有水井,靠天收收成没准,遇到旱年就是灾荒,能不能让草民再多得一些?这不是小民个人想法,也是大家的想法”。

吴起听了以后解释道:“本令尹理解小民所想。不过,大家也要为大楚国想想,国家目下既要安民乐业,又要御敌侵扰,用钱的地方很多。说到草民垦荒收入,大家可以算算账,过去实行井田制,除了种好自家田地外,还要几家共同耕种好共有的一大块田地,并且将收获的粮食全部上缴君王。这次变法,我大楚国对垦荒草民实行二八制,垦荒耕种的粮食八成属国府,两成供民所用,与井田制比较,草民个人实惠多了。原因是你只要肯出力,大楚国荒地多的是,你垦荒越多,得到越多”。

听了吴起解释以后,围坐的草民相互私语,纷纷道:“善,善哉”。大家又拿起农具,投入到垦荒战场去了。吴起与使者则向下一个垦荒场地走去。

距离上次朝会刚过去几天时间,吴起一行在边地途中接到来自君王指令,命令吴起令尹赶回都城府衙。

吴起见到楚悼王,施礼后坐定,只见楚悼王退其左右侍者以及侍女,朝堂内只有君王与吴起令尹两人,大堂周边,红烛闪亮,君王冕旒金光熠熠。在出奇的寂静氛围下,楚悼王说:“本君召令尹大人来朝堂,只说一件事,就是前些日子又美人私自进入令尹府衙尽而进入令尹卧榻私处之事”。

吴起说:“善。小臣没想到此事处理进展如此快速,是谁在背后谋划呢,目的是何”?

楚悼王接着说:“没有你我当初想象的那么重。此事谋划着为景族大家,其从青楼重金买头牌美人,谎称你令尹已同意,所以美人能顺利通过关卡闯入你的卧榻,想给你以惊喜,你若真上当,其目的可以使一箭双雕:即可辱没你令尹官人好色名声,又可对正在推行的变法形成阻碍”。

吴起说:“既然水落石出,君王计划对景家大族谋划人以何处置”?

楚悼王道:“应当这么看,大楚国推行变法,损害了贵族们利益,过去,他们游手好闲,玩女子行游猎,逗鸟遛狗,没有任何功利,还过着上等人优越日子,现在不行了,所以他们不满,反对变法很正常。不过,他们的这些私自、低劣之道上不了台面,他们辱没你令尹名声,或许仅是试探,不敢挑战君权国威,变法需持续推进。对他们处置也不能太认真,毕竟,令尹你也清楚,多少年来,大楚国熊、景、屈、昭四大贵族影响较大,君王有时候也不愿招惹。此次亦无甚严重后果,上策是不了了之,令尹意下何如”?

吴起沉思片刻,想说什么,后又无语,道“诺”。吴起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谁料到楚悼王向吴起座位侧身靠近,接着说:“令尹大人应看到,此次美人计,景族谋划着钻的是令尹无家室空挡,男人吗,离开享乐女子属不完美活着,毕竟,女子的体香会使人陶醉,无它物所替代,令尹对大楚国贡献莫大,如侍奉你的丫鬟不满意,可在民间遴选美人,使家室完美,减少恶人辱没令尹大人的理由”。

吴起说:“君王国事繁忙,还顾及令尹情感家事,令尹感动备至。为不负国君信任,令尹会在变法大功告成后报答君王大恩,但目下仍是尽公不顾私为先,无论多大阻力,也要使变法大策在大楚国全面推行,令尹多年的脾性难以更改”。

君王越信任有加,令尹吴起越感动、繁忙。他很难适应一直在府衙不接地气得官府生活,他按照原来计划,与使者再次来到尚未去过的草民另一处边地垦荒现场。他们一行在荒芜直至的草丛中穿梭,查看土质、高坡、水渠流向、土道通行行人以及车马的状况等,使者对此都一一刻录在竹书上。到中午时分,天气炎热,吴起令尹离开垦荒荒野中那一大片黑黑压压的在荒地劳作的草民,来到四面通达的十字路口大柳树下乘凉。他们一行三人先后坐在大柳树下的土堆上,喝着自带的白开水,述说着这次到垦荒现场的收获。

正在他们议论时,一人穿着黑色袍衫,手举锯齿形三角旗,旗上黑底白字写着“看相”二字。大柳树下那么大地方这位方士放下锯齿旗,一屁股坐在与吴起一行人很近的土堆上,说:“这天真热,在这里好好凉快些吧”。说完,看到吴起一行人不接话语,方士接着说:“几位大官人可让老夫看看面相,官运禄运桃花运个个保准,不准不收银钱”。听到方士要强行看相,一使者回应道:“大楚府衙人不信你这一套”。说完,吴起他们一行就离开了,向着半明半暗的地窨子临时住宿走去。

方士见他们走了,也就悄悄地跟在他们后面同行,当接近吴起身边的一位使者时,方士扯了一下使者衣角,低声慢语说:“一看你就是那位大官人的使者,面色白嫩,手指细长,两眼炯炯有神,官运亨通,前途无量”。使者说,快快离开,小斯还要赶路。方士并不死心,对距离吴起稍远的使者说:“你的大官人与你面相就不同了,你看他面呈紫色,双眉紧锁,天阁右面有明显凹处,眼神模糊,地阁按其脸型应呈方圆状,可你的大官人地阁下部呈尖形,这都说明大官人官运不畅,整体看其面相凶多吉少,你应劝大官人近期不离开府衙,不参加任何人多场合聚会,这事你一定禀报大官人”。使者回答:“为大官人看面相,属于你自愿,如果看得准,大官人会给你酬金的”。说完,使者紧跑几步,追上吴起,禀报了刚才发生的实情。

吴起令尹听了后,轻蔑一笑:“齐国,鲁国,楚国这些方士,处处游说,靠欺骗生活,本令尹不信那一套东西,当务之急是更细致、全部推行变法大举”。说完后他们继续在两边都是荒草、鲜花的土路上前行。经过几年的变法,楚国实力大增,军力在天下各国更是一流,无人敢侵扰。国内太平盛世,农桑士工,各司其职,安居乐业,不同社会阶层对变法取得的成效大加赞誉。

正当吴起为变法成功兴奋之余,突然天降大祸,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下子将吴起令尹从人生巅峰推向万丈深渊,并结束其生命。公元前381年,全力支持吴起变法图强的楚悼王驾崩,其长子楚肃王即位。

国君崩亡,在楚国是天大的事情,当然要比变法举措更大。面对这一楚国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各方很快作出反应:楚肃王在楚悼王灵前召集大臣参与的朝会,宣誓要顺继父亲遗愿,仍将大力支持吴起令尹推行变法,方针不变,争取楚国有更大收获;楚国军队在特殊时期,严阵以待,一旦发现有不执行新的君王----楚肃王诏令的人,无论高官还是草民,统统杀无赦,必要时先杀后禀报;因变法受损失较大的熊、景、屈、诏、四大贵族,因吴起在变法中取消了世袭封君、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战争中有功劳的将士,使贵族们早就憋着一肚子气,对变法谋划与推手吴起令尹极度不满,认为是他搅黄了他们世代贵族不劳而获的好日子,欲杀吴起才解恨。贵族们在景家总管家中连夜秘密聚会,决定杀手们暗藏在悼念楚悼王停灵大堂必经之处,当吴起一出现就立即开弓齐射吴起。如不成功,立即启用备用谋划,在楚悼王祭灵正堂现场,将吴起射死,因此还将吴起画像发给弓箭手,免得杀错。他们成竹在胸,为了争功,各大家族在弓箭箭头上都使用了带有家族标志的锋利箭头。

这一天中午,阳光普照,暖风扶面,吴起他们正在荒野中忙碌着,突然接到朝中使者带来的指令,命其速回朝,参加楚悼王葬礼。吴起一行接到诏令,迅即开拔,快马加鞭,从边地赶往都城的府衙。当天晚间凭吊了楚悼王以后,听说继位者楚肃王仍将支持吴起变法大举,吴起心中有了底,专门拜见楚肃王,表示会尽全力听从新的君王使唤,全力为楚国富国安民尽职。楚肃王听后极其兴奋,嘱咐吴起令尹第二天与大臣们一起参加楚悼王葬礼。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大臣们便起身更衣,换上丧服,到了规定时间后便前去参加楚悼王葬礼。由于人多,吴起与大臣们一起陆续来到停着楚悼王遗体的大堂正厅,当主事人喊“全体下跪”的生音还没有结束时,突然早已埋伏好的几十位贵族杀手,拉满弓弦,一同向身材魁梧、身穿丧服的吴起令尹射去。吴起一看,在此状况下,很难逃离现场,便灵机一动,一跃身扑向尚未盖棺的楚悼王遗体上,这样一来,杀手们更加集中,大臣们在慌乱中逃散,杀手们近距离乱箭齐发,射向趴伏在楚悼王遗体上的吴起,直至吴起失去生命。当然,因为吴起是趴伏在楚悼王遗体上,杀手们的箭镞有相当数量没有射中吴起,而是射在了楚悼王遗体上。到底有多少箭镞射中了楚悼王遗体?大丧过后,楚肃王命人按照箭镞名号等级查明,禀报以后,楚肃王按律将犯有弑君罪的众多贵族世家诛杀灭族。

吴起因变法殉国,楚国上下深感悲痛。自此之后,一曲凄婉悲愤的民歌流传在楚魏大地上,歌中唱到:

吴起大将军,为国捐躯身。征战四方功名在,舍生忘死报君恩。

天地之间真汉子,何惧万箭射其身。尽公不顾生死事,鲁魏楚地威名震。

领军参政数十载,君王草民皆信任。无妻无子无乡邻,有胆有识有民心。

吴起大将军,为国捐躯身,即使到了那片天,仍发将军令,仍谋羽扇巾。

作者:李季平

邮箱:qsdd-2008@163.com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