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国都城变迁浅谈 {甲辰读史 之六十三}
当下国家号召各地大力发展文旅行业,河北省邯郸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不争的事实,发展文旅行业具有先天优势。如果一个外地人到了邯郸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侧或公共场所大型标语:“邯郸,一个等了你3000年的城市”;“一个3000多年没有改名的城市”等等。
我不知道这些标语口号的原创者是谁,可是我看了这些标语以后感到,你说对于古城邯郸而言,这样的口号真实吗?答案是:真实。同时,你说这样的口号是否有瑕疵呢?我的回答是:说有也对,说没有也对。因为说有,是因为赵国都城并非只有是邯郸;说没有,是因为邯郸确实是一座3000多年没有改名的城市。闲话少说,本文针对赵国都城变迁情况略作探讨,以便使人文旅游爱好者对邯郸这座古城有更多了解。
01
要说赵国都城变迁的问题,我感到根据《史记 赵世家》、《史记 项羽本纪》、《史记 高祖本纪》、《史记 張耳陈馀列传》以及《汉书》 .《资治通鉴》、《说苑》等相关史料记载,首先应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历史段落,因为不同历史时期,赵国的存在以及都城变迁情况是不同的。这几个历史阶段分别为:赵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之前;赵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之后;秦汉前后。通过这样几个历史阶段,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赵国国都的变迁情况。
先说第一个历史阶段,即:赵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之前,经历过几个类似于都城性质的都城。
据《史记 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这样一代代相传繁衍,到了造父时代:周成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赵城,现在哪里?百度百科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是其中有属于现在山西省洪洞县区域,原名赵城县,后并入洪洞县以后,改名为赵城镇。这一解释,我认为较为恰当,因为从当时的地理位置看,现在的洪洞属于晋国范围,周天子将赵城赐予赵国先祖造父,是合乎逻辑的。因此可以认定,在赵国尚未立国之前,赵祖先人的第一个具有都城性质的城市应为赵城。接着。再往下,到了秦献公时期,《史记 赵世家》载,因为赵夙御敌有功:“秦献公赐赵夙耿”。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秦献公把耿地赐给了赵夙”。因此赵国在立国前的第二个具有都城性质的城市应为耿地。百度显示:“耿”,属于现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南一带。
立国之前,赵国国都第三个都市大概率是“中牟”,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一带,《史记 赵世家》记载:“献子少,即位,治中牟”。中牟都城的建立,为赵国逐鹿中原,东征齐国、魏国奠定了地理位置的战略基础。到了献候十年,即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武公十三年,城平邑。百度百科显示:平邑在今山西省大同东,原属赵邑。也就是说,到了武公时期,开始筑建平邑城。具体原因,现有史料难以查到。由此看出,平邑城当属赵国立国前的第四个国都。
接下来,赵国先人在晋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逐步成为中行、范氏、智氏、韩、赵、魏六大氏族之一,晋国权势基本掌控在这六大氏族手中。《史记 晋世家》记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三国攻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谋杀死了智伯,吞并其全部领地。这里所说的“晋阳”,即是赵国三家分晋前,属于国都性质的第五个城市。“晋阳”,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会太原。
02
再说第二个历史阶段,就是赵国成为正式诸侯国之后。历史的车轮碾压到赵烈候六年,即:即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国。这就意味着自此开始,赵魏韩三国有了法律依据,可以与其他诸多诸侯国平起平坐,争雄天下。对此,《史记 赵世家》记载称:“烈候元年,魏文候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
再往后,到了敬候元年,即公元前386年,《史记 赵世家》载:“敬候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起始都邯郸”。这是赵国立国后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正式都城 ----邯郸,由赵敬候开始建设。人们所说的邯郸具有3000余年历史,大多以此为历史依据,也是赵国总计第六个都城。
赵敬候十二年,即公元前375年,赵敬候去世,他的儿子赵种赵成侯即位,赵成侯在位时间不长,成候二十五年去世,其公子赵肃候即位。二十四年后,肃候去世,其公子、举世闻名的赵武灵王即位。司马迁《史记 赵世家》载:“赵武灵王三年,修筑鄗城”。鄗城在今天邢台柏乡一代,古代属于赵地。应当说,在赵国被周天子确立为正式诸侯国初期,赵国做出“修筑鄗城”决定是有一定原因的,但是在现有的史书中难以查到相关资料。至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鄗城”是在赵国作为诸侯国之后的第二个、也是总计第七个具有国都属性的城市。
具有博大胸怀的赵武灵王,即位后除修筑“鄗城”外,还在十七年,即公元前379年,为了赵国政治以及军事需要,在赵国与国中之国的中山国修筑“野台”,百度百科显示:“野台,地处赵国及中山国交界,东接齐国。赵武灵王曾登台以望齐,是当时军事重地,在今河北省新乐县东北。《史记 赵世家》记载:“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当时的野台,从逻辑层面考虑,绝不会像当时的丛台一样,仅仅是一个高台,既然修筑野台,既然有政治和军事意义,就应当有或大或小的城地,以维护野台重地各方面的需求。所以“野台”应属于赵国具有国都属性的总计第八个城地。
武灵王之后的几代诸侯王没有什么建树,一直到秦末,赵孝成王任赵国国君,秦与赵战事不断,赵国败多胜少。据《史记 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赵孝成王十一年,在元氏建城。元氏,在今天河北石家庄市以南。战国时曾属中山国。元氏地方资料显示,赵惠文王四年,即公元前296年,赵王把元氏之地分封给公子元,元氏之名由此而来。到了赵孝成王十一年,即公元前255年,孝成王大规模修筑元氏之城。这里所说的元氏城修筑,应当说是当时赵孝成王多方面因素决策的,因此该城毫无疑问也应属于都城或陪都属性,是赵国国都变迁史中的第九个城地。
到了幽缪王赵王迁时代,秦国的统一步伐不断加快。赵王迁或许感到在邯郸都城大事不妙,所以在距离邯郸城较远的柏人城大兴土木。《史记 赵世家》记载:“幽缪王赵迁元年,即公元前235年,赵国在柏人城筑城”。赵王迁是秦统一六国前,赵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其上任伊始,就决定在柏人城大搞建设,一定有其政治目的。后来的事实也说明,柏人城是赵国都城变迁的第十个城市。
03
最后一个历史阶段,我们粗略谈一下秦汉时期赵国都城的历史变迁。我们知道,在秦末以及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数年期间内,发生的大事件主要有这么几件:一,秦始皇驾崩,秦二世掌权,秦二世派章邯军队,大力反击楚军,取得大胜,项梁战死,章邯军毁邯郸城;二,楚怀王熊心派刘邦西征灭秦,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项羽不认可,此约定泡汤;三,项羽与秦军的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章邯军向项羽投降:四,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将楚怀王升格为义帝,然后迫其南下,在途中被处死;四,刘邦出关东征彭城,被项羽打败,形成荥阳鏖战局面;五,楚汉之争,刘邦最终战胜项羽,成为汉高祖,坐上皇帝宝座。
这几件重大事件,表面看起来都是独立存在,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有关秦朝以及复国后的六国命运,都会或多或少受这些事件影响。尤其是赵国以及都城变迁,均系这些事件影响所致。按照《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记载:“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此话翻译成白话,就是:“秦将章邯带兵到了邯郸,把城里老白姓都迁移到河内,毁掉了邯郸城。毁坏了所有建筑物”。这一事件发生在章邯战死楚将项梁以后,前往巨鹿与王离军在巨鹿回合之前。可以说,这次赵国邯郸都城被毁,是赵国都城变迁史上一大事件,虽然没有被灭城,但是其损坏程度较为严重。
对赵国来说,当时另一件大事是赵国国土被割裂。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取得巨鹿大战胜利后,备受各路诸侯拥戴,自己的帝王之心也暴露无疑,他在关中分封全国十八路诸侯,将赵国一分为二,一是将张耳分封为常山王,都襄国;二是将原来的赵王歇,分封为代王,都代地。通过这次分封,原来的赵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常山国与代国。常山王張耳所在的常山国都“襄国”,即是现在的邢台区域;代地赵歇所在的代地,即是现在的山西省代县一带,这里在战国时期同样属于赵国。严格说来,襄国、代县,这两个被项羽分封的、割裂赵国的城市,都属于赵国都城的变迁范围,是总计第十一、第十二个赵国都城所在地。
04
通过以上对赵国都城变迁史的简要梳理,使我们受到诸多启发,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一个国家的都城,无论大小,多是历代国王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后,再综合其优势而确定的,其中,地理位置并非主因。例如赵国的都城邯郸,自赵敬候开始筑成,虽然期间有毁损,有破坏,但是多数国王仍以邯郸为都城。从邯郸在赵国的地理位置看,邯郸位于赵国南部,距离最北部的代地,比邯郸周围的魏国、秦国、韩国、齐国还要远很多。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赵国的都城。因为邯郸在当时各诸侯国中名气大,实力强,影响也大。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说:“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司马迁短短几句话,将战国时的邯郸在各诸侯国的影响、名气、风俗、地理位置等讲得明明白白。与此比较,赵国的其他都城,明显逊色。
第二,赵国都城邯郸在被秦将章邯毁了以后,赵国并没有将其放弃,而是重修筑建新的都城。据《史记》记载,项羽分封十八王以后,赵国不复存在,张耳被封为原赵地的常山王,都襄都;赵歇被封为原赵地的代地,以代县为都城。据《史记 淮阴侯列传》,《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记载,汉四年,即公元前203年十一月,在韩信平定齐国以后,刘邦正式立张耳为赵王,改襄国而重新以邯郸为都城,张耳为赵王后,不足一年去世。张耳的儿子张傲即位赵王,都柏人城,在柏人城期间,由于发生刺杀汉王未遂事件,张傲被去职,由刘邦的儿子刘如意任赵王。在此期间,周昌任国相。因叛将陈豨经过邯郸时,耀武扬威,使自己的车马住满邯郸旅店,此事引起周昌疑虑,遂告知汉王刘邦。此后,在陈豨叛变事件发生后,刘邦亲自率军督战,一举打败陈豨。这说明,其他城市在任赵国都城后不久,国君们综合考虑,又将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同时,也说明,邯郸作为都城,对赵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一国之都城,从当时视角看,其政治因素属主因,并不在于都城的规模大小以及地理位置等诸因素,比如,赵国的四个类似于都城的城市,如:赵城、耿地、野台、柏人城等,无论从城市规模到对天下影响,都不如晋阳和邯郸。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只能选择更加有利于新的赵国发展壮大的城市,其规模和影响则处于次要地位了。
第四,从古至今,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为,国家不论大小,不论经济基础雄厚与否,一个国君的出现,嫡子继承制也好,朝代更替也罢,其智慧与胆识要远胜于普通民众。在国君信息与民众信息远远不对称情况下,国君所做出的决策,大体是比较符合当时国情的,至于此后所发生的变化,则另当别论。由此推及赵国国都的一次次变迁,亦属同样道理。
第五,赵国除国与王莽篡权关系密切。按照史书记载,自西汉刘邦开始,逐步实行“非刘莫王”的家天下治国理念,赵国国君自张耳、张傲开始,逐渐过渡到刘姓天下,如;刘如意、刘友、刘恢,刘遂,吕禄,刘彭祖,刘昌,刘尊、刘高,刘允,刘隐,直至王莽篡权,赵国国除。即使从公元前刘如意208年开始算起,到公元9年王莽篡权,也只有不到200年历史。但在这期间,赵国多以邯郸为国都,其他襄国、柏人城、代县等地,虽然仍在使用,但其政治属性地位明显降低,再没有出现过辉煌时期。
作者:李季平
邮箱:qsdd-2008@163.com